如何以“微议题”增强初中德育实际效果
一、议题提出的背景
德育实际效果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德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它涵盖学校教育各个层面,也涉及学校德育工作以外的众多相关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德育实际效果的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系统的成果。国内目前正兴起研究德育实际效果的热潮,但尚未形成研究体系和操作性、推广性强的机制。可以说,德育实际效果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学校要加强德育的有效性。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孙云晓、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等人都对德育的实际效果问题进行过研究。
然而,在德育实际效果的研究道路上,却出现了一派“教科研”场面繁荣却效果甚微,研究教育却远离课堂和教育实际效果的矛盾现象。概因这些“书斋式”、“注释式”的理论宏观研究曲高和寡,难以贴近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本质,难以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现实催促我们转变研究视角,去追求一种侧重于应用研究、实践研究和微观层次的微型研究。于是,源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智慧,促进专业发展,享受研究过程与成长喜悦,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微型议题”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并呈燎原之势,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
本议题基于“微型议题”的背景,同时也是利用这种形式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进行总结推广,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图研究德育现状、确定德育目标、探讨德育问题、商讨德育策略、拓展德育途径、细化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模式,以提高我校的德育实际效果,促进德育人员素质的提升。
二、本议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与之联系、区别
(一)议题研究现状分析
1.关于“微型议题”的现状
“微型议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较为微小的现实问题而构建和确立的研究议题。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形式。微型议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的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议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南通市微型议题的组织管理者,教科所所长冯卫东对微型议题下了一个大致的界定,较为通俗:“微型议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构建和确立的小议题。他还曾用这样的话描述微型议题:微型议题的表现形态是微型的、自由的、亲民的、可行的。它不大,不会让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它不需要严格的、统一的程式,可以有很强的个人和个性化色彩,几乎不存在“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界限或区分;它不同于经院式研究会,没有贵族之气,完全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去做,最终有没有成果,关键是“你做了没有”……如皋市教科室副主任袁玥、常州市同济中学贾秋萍、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督学罗刚淮都对“微型议题”做了界定和论述,陈唐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7期中写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成为学校探寻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浙江省大溪二小王朝森校长提出了“微型议题促薄弱学校教师科研微成长”的教师专业微成长发展策略。
“微型议题”这种研学形式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它的草根性、平民性、实践性、务实性、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正逐渐的成为教科研机构和学校培养、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2.“微型议题”和德育实际效果研究的关系
虽然“微型议题”研究活动的开展能对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笔者于2013年2月23日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完全版)上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匹配为精确,检索时间为1999年-2013年,检索主题为“微型议题德育实际效果”、“微型议题德育”、“微型议题和德育”等,检索结果均为0篇。这说明基于“微型议题”背景下的德育实际效果研究或德育“微型议题”化的研究还没有取得显著成效或者说比较明显的成果性研究还比较少。百度搜索关键词“微型议题德育实际效果”找不到相关条目,搜索“微型议题德育”发现华东师大第四附中徐晓霞老师2012年6月主持开展了名为《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创新的研究》的县区级课题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2012年底围绕“让德育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主题开展了德育微型议题展示活动。诸如此类关于德育“微型议题”研究的条目也仅有数十条左右,而且大多是规划类或研究中,其他多是学科类“微型议题”研究方面的信息。
3.关于德育实际效果的国内研究现状
德育实际效果是指在学校实施德育,以达到的实际效果。德育实际效果的实现就是利用学生接纳程度与德育目标是否一致的评价方法,实施重实效、分层次、多样化的教育行为和活动,以达到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分,引起量变到质变,产生言行一致表现的效果。笔者就目前德育实际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却有众说纷纭: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山镇中心小学赵金方老师在《把小事做精致,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文,指出:从微观而言,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育人小事的缀连,为了实现抓实德育这个大目标,我们绝不要轻易放过每件小事,而是把握每件小事,把小事做精致;甘肃白银平山区第一小学武国森老师在《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文中阐述了“四化”提高德育实际效果的观点和做法,即:德育管理网络化、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科研规范化;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波老师在《转变德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文中指出,要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必须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小学的谢丽成老师、福建南安市洪新中学徐建强老师、河北涉县第二中学张小静老师等都撰文对此做了论述。
德育成效性是指在学校实施德育,以达成的实际成效。德育成效性的达成就是运用学生接受程度与德育目标是否一致的评价方法,实施重实效、分层次、多样化的教育行为和活动,以达到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分,引起量变到质变,产生言行一致表现的效果。笔者对目前德育成效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在此领域的探索如日中天,但却存在诸多争议: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山镇中心小学赵金方老师在《把小事做精致,提升德育的成效性》一文中指出:从微观而言,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育人小事的串联,为了实现抓实德育这个大目标,我们绝不要轻易放过每件小事,而是把握每件小事,把小事做精致;甘肃白银平山区第一小学武国森老师在《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德育的成效性》一文中阐述了“四化”提升德育成效性的观点和做法,即:德育管理网络化、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科研规范化;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波老师在《转变德育模式,提升道德教育的成效性》一文中指出,要提升德育的成效性,必须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小学的谢丽成老师、福建南安市洪新中学徐建强老师、河北涉县第二中学张小静老师等都撰文对此做了论述。
4.关于德育成效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要远远超过我们,他们通过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德育理论。
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但是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美国的德育主要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而新加坡政府则开设了“生活教育课”,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一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韩国“建立尊重学习者不同个性,最大限度提高人的道德性、社会性、审美观和创造性的教育体制。使所有学习者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与日本、德国十分相似。
结合国内外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德育成效性的研究在两个方面还需要加强,一是一些学校对德育成效性的认识不足,工作被动,流于形式,搞消防式的德育,结果是工作没少做,效果却很差;二是更多的学校只注意从实践上考虑德育成效性,从不研究规律性的东西,忽视从机制上和理论上对德育成效性的研究探讨,使德育的有效性要求不能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动,也无法使之成为长效机制。使德育的有效性不能长久的保持,在对德育成效性问题的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还停留在对实际问题研究的层面上,而能够从大的德育观、从德育的各个影响因素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有价值研究的文献目前还比较少见。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就更少了。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学校德育的成效性问题,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重大的难点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提升中学德育工作的成效性,有必要对德育成效性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等两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指导德育的实践。而近些年,德育成效性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各有偏重,“微课题”视角下的德育成效性的研究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通过“微课题”群的组建、实施与管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调整教师教育心态、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增强教师德育魅力。
开展德育成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升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微课题”研究这一抓手,找到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升德育成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群体性德育研究探索提升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校管理者与班主任的理论层面,使班主任德育管理系统化,实效化。
开展德育实效性探究旨在探寻增强德育成效的策略,本课题的价值在于依托“微课题”研究这一工具,探寻提升初中德育成效的策略和路径。通过“微课题”的框架结构,集体德育研究从理论层面阐明了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洞察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的角色,识别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论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协作以实现德育的最大成效,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如何相互协作以增强学校德育成效,摸索学校有效实施德育的优化方法。在实践层面,一是通过研究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避免5+2=0现象的出现,构筑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构建学校内部高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需共同肩负起育人的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推进德育工作,构筑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微课题”框架结构的集体德育研究探索提升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校管理者与班主任的理论素养,使班主任德育管理系统化、实效化。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寻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优途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这正是本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
审题问题诊断:
一、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内涵。
全命题作文《我有所成就了》,许多作文的失误源于对“成就”的片面理解。例如有位考生这样写(大意):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妈妈说我没出息。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多学多练。运动会时,我以身体不适为由,躲在宿舍里做题;元旦联欢晚会,教室停电,我点了蜡烛做题;班级举办“我爱校园”主题班会,我还是低头做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终于提升到全班第三名,听着妈妈“你有所成就了”的夸奖,我乐滋滋的……显然,这位考生把“有所成就”理解为成绩提升,这是片面的。“有所成就”应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成绩,你可以说谎不参加集体活动,你可以违反学校规定点蜡烛……你的成绩是提升了,但你的思想素质却下降了,这能说“有所成就”吗?出现这种失误,是偏离甚至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由此可见,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概念内涵,不仅要掌握审题方法,更要加强平时的道德修养,提升思想水平。
二、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往往包含多个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只关注所谓的“中心词”,而忽略了其他概念,结果偏离题意。江苏南通和黑龙江大庆的全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启程》,后者为《相互微笑》。南通题目中的“启程”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相连,从“启程”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启程”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是“启程”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脱离“启程”孤立存在。然而,有的考生只写了“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启程”,结果把全命题《带着微笑启程》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题中的限制词“相互”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独的旅程,“相互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说,“相互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默默共鸣;是施与者与接受者的情感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鼓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相互”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习惯了单向的爱意,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目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我,总是微笑着;到了宿舍,床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少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
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相互微笑”,审题出现了偏差,立意也变得浅薄平淡。这就启示我们:审题不仅要弄清概念内涵,还要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轨”变通,将习惯性思维转变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三、不能看清副词隐含的信息和要求。
“最”“也”“还”“更”“其实”“依然”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甚至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因此,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荆州题《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规定了只能着力写一个作为主体的“朋友”,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合要求;汕头题《最好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示了以下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突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最好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只是将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德州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的蕴含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极”“亦”“尚”“尤”“实质上”“仍旧”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并非无关紧要的装饰,而是彰显着一定的规范,有时甚至可能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陷阱”。因此,虚词非“虚”,副词非“副”,必须给予重视。例如荆州题《我最亲密的朋友》中的“极”,限定了你所要着重描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是一个,有些考生平均分配笔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显然不符合要求;汕头题《最佳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具体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赞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完善,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佳”字前使用了副词“极”就暗示了以下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凸显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相结合来写,并以“虚”为“极”。有些考生忽略了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习钢琴,非常枯燥,非常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领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美的奖杯——这“最佳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仅仅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极”,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极”,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德州题《实质上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实质上”的内涵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些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实际上很简单》《门实际上开着》例如2006年西宁的全命题作文题是“这里的景物亦美丽”,这种用副词“亦”的作文题,我们可以用代号恢复其语境:“A——d,B亦d”.这里,“A”“B”表示两种事物,“d”表示其共有属性。“A”是一般性、公认性的,“B”则须具有特例性、创意性,选择B往往带有某种哲理色彩。例如“收获是享受,付出亦享受”,“成功者美丽,跌倒亦美丽”.这一题中的“景物”如写“荷花”、“菊花”就不对了,因为它们都有美的公认性,写不起眼的花草才符合题意.当然也可以写“虚”的景物,虚景也要具有特例性,创意性.
四、不能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有的文字较多,有的句式比较复杂,甚至还出现了复句.例如《生活因变化而精彩》(单句形式,湖州市)《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单句形式,孝感市)《我拥有,我快乐》(复句形式,衢州市)等.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例如衢州题,“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情感反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些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由此可见,平时加强关系类题目的审题训练,很有必要.
五、不能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好书引导我成长》.这一题目不同于《我与书的故事》(贵州铜仁题),铜仁题并没有限定“故事”要与“成长”有关,而恩施题实际上规定了必须以写“成长”为主.可是有些考生写记叙文,用大半篇幅介绍好书的内容,写感悟一带而过,例如:“读《西游记》中的唐僧……,使我懂得了目标专一,坚定不移;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使我懂得了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样的排列可以写上三四处,“好书引导”你以后的“成长”事例在哪儿呢?这可是重点呀,但总是不落笔墨,只是在文章最后把话题搬过来再简单地加了几个字,用一句“我在好书引导下茁壮成长”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成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详略安排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失误较多地来自审题失误,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降低审题难度”就可以不必审题或马虎审题,今后仍要加强破解“适当限制”,提高审题能力的训练.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2007年有3个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变化”或“改变”一词:①《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湖州市全命题);②《改变了我》(盐城市);③《变化》(烟台市话题作文).运用比较法我们可知:①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②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作者——“我”,必须写自己,不能写成小说;③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如四川乐山2006年全命题的题目是“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程度副词“极”在这里就是关键词语.必须通过比较,以突出“爱”之“极”.例如有位考生把“我最爱这里的风景”定位在柳,开篇就旁及其它植物:“我校的风景很美.松柏常青,夏荷婀娜,柳树成阴,钻天杨挺拔.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风景却是被人们称做‘弱女子’的柳树.”这里,“极”字已经呼之欲出;接着文章从柳是“绿得最早的春色”、“黄得最晚的生命”、“极具有热爱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比较中一个“极”字贯穿始终,准确地演绎了文题.如果像有的考场作文那样就柳写柳,无所旁及,那就误为“我爱这里的风景”,偏离了题意.
审题一需捕捉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例如四川乐山2006年全命题的题目是“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程度副词“最”在此便是核心词汇。必须通过比较,以凸显“爱”之“最”。例如有位考生将“我最爱这里的风景”定位于柳,开篇就涉及其它植物:“我校的风景很美。松柏常绿,夏荷轻盈,柳树成荫,钻天杨挺拔。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爱,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令我赞叹,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由衷喜爱的风景却是被称为‘弱女子’的柳树。”这里,“最”字已经跃然纸上;接着文章从柳是“绿得最早的春色”、“黄得最晚的生命”、“最具有热爱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比较中一个“最”字贯穿始终,准确地诠释了文题。如果像有的考场作文那样就柳写柳,无所涉及,那就误为“我爱这里的风景”,偏离了题意。
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如:“行动的力量”,(江苏淮安卷)要突出展现“行动”一词给我们的力量。例如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考题“门其实开着”中的“其实”指什么?有何语法意义?此时你应该迅速查找相关信息,得出以下认识:“其实”一词在语境中能承接上文,但与上文的意思往往相反,有修正、更正或补充的作用。明白了这些,你在构思时就会明确自己的文章中需要“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容是什么,即“其不实”的情节有哪些,然后才能够通过“其实”转折,由“其不实”过渡到“其实”,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如果你丢掉了前面的审视诠释,那你就可能把“门其实开着”写成“门开着”或“门”。如有位考生设计的情节:“参加网页制作比赛——家长、同学都支持——自己努力练习——夺得第一名——成功的门其实开着”。这位考生在进入成功之“门”前,有没有遭遇曲折?有没有犹豫动摇?有没有灰心丧气?这一切都没有写,这就写成了“门开着”。文章的整个过程没有触及“修正、更正或补充”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其实”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没有体现,显然偏离了题意。
在画面的描写中要出现对比。只有对比的画面才能体现出你对“门其实开着”的发现和领悟。审题的重点当然还是要表现“其实”。
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悟出题“神”。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如果题目出的是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本体去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性的事物去写,如《暖流》,暖流是喻体,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从它的本体——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等角度去审题,中心就一目了然了。《春风》、《考试》、《蜡烛》、《七月如火》等一类题目都有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去审题。《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
如“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四川眉山卷)就是一个比喻义很强的考题,“一朵浪花”,既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一种感情,也可以理解为一处景观、一次误会。
四、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如《心愿》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审题有难度。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在原题的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确了,文章体裁也就很容易确定了。